口腔磨損指主要由機械摩擦作用而造成的牙齒硬組織漸進喪失的疾病。在正常生理咀嚼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咬合面和鄰面由于咀嚼作用而發(fā)生的均衡的磨損稱為生理性磨耗。牙齒組織生理性磨耗的程度與年齡是相稱的。垂直向的生理性磨耗可通過根尖牙骨質增生和被動萌出來代償。由于正常的喪失量在臨床難以測量,因此提出可能損害牙髓存活或引起患者其他并發(fā)癥的喪失率可以認為是病理性的。臨床上,常由于某種因素引起個別牙或一組牙,甚至全口牙的磨損不均或過度磨損,即本文要討論的病理性磨損。
牙齒磨損的程度用磨損指數(tooth wear index,TWI)表示。Smith和Knight(1984)提出的,包括牙齒的咬合面、頰(唇)、舌面、切緣以及牙頸部的磨損程度在內的牙齒磨損指數較適合臨床應用。
0度:釉面特點未喪失,牙頸部外形無改變;
1度:牙面特點喪失,牙頸部外形喪失極少量;
2度:釉質喪失,牙本質暴露少于(牙合)面的1/3,切緣釉質喪失剛暴露牙本質,牙頸部缺損深度在1mm以內;
3度:釉質喪失,牙本質暴露多于(牙合)面的1/3,切緣釉質和牙本質喪失,但尚未暴露繼發(fā)牙本質和牙髓,牙頸部缺損深達1~2mm;
4度;釉質完全喪失,牙髓暴露或繼發(fā)牙本質暴露,切緣的繼發(fā)牙本質或牙髓暴露,牙頸部缺損深度大于2mm。